江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专题> 2015年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抽查评估情况通报

2015年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抽查评估情况通报

作者: 江西省教育厅 发表时间: 2016-03-09 浏览量: 1362

赣教电字〔2016〕1号
 
 
各设区市教育局、省直管县(市)教育局: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对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开展抽查评估的通知》(赣教电字〔2015〕2号),省电教馆于2016年1月中旬组成5个评估 小组,对11个设区市和5个省直管县(共青城因无省级示范校,未接受检查)的16所省级示范校进行了实地检查,其中小学5所、初中3所、高(完)中8所。
      本次抽查评估,通过听取学校工作报告、查看创建工作材料、实地核查教育信息技术软硬件配备、观摩教师应用数字资源上课、现场考核上机操作能力等多种方式进行。现将本次抽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各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电教部门的指导下,高度重视示范校创建工作,以应用为核心,采取了多种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包括:
      (一)重视机制创新,统筹推进示范校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各示范校均制定了学校中长期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示范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分工明确,并完善了管理、评估、奖励等制度。同时, 参照“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学校应用”的建设模式,探索了与中国电信、移动、联通等三大运营商合作方式,提升了网速降低了资费。有的示范校还把网络运维外 包给企业,专注于优质资源应用,克服了学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
      (二)坚持教育教学应用导向,升级改造学校软硬件环境
      各示范校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形势,按照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需求,结合“评估细则”,以学校信息化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为导向,淘汰了废旧设备,改造升级了软 硬件环境,为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奠定了基础。譬如录播教室的配备,改变了教学教研方式。阅卷系统的安装,减少了教师阅卷工作量,提升了阅卷效率,还能对 考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把教学过程性评估和同步教学结合,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逐步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应用
      大部分示范校由注重建设转向重视应用,积极参与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和各项电教活动,提高学校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常态化应用。有的学校每个年级 成立了备课(说课)小组,每周定期举行各学科同步课程的集体备课以及进行无生模拟展示课活动,注重班班通优质资源的应用,推进数字资源应用的常态化和普 及,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四)以省市级培训带动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各示范校积极参加省电教馆组织的各种培训,并要求参会人员会后进行总结,及时向全校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提升本校教师的教育信息素养。各示范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科教学展示活动,取得了较好成绩。
      (五)积聚校本特色文化,引领辐射结对子学校
      各示范校认真开发校本教材,通过本校教研组qq群、特级教师空间、学校共享服务器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学科教研组内和学校内部共享。同时,通过送教下乡等活 动,采用讲座、现场教学等方式,把新理念、新的教学方式、优质的教学资源传送给结对子学校,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投入不够,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有的地方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推进力度不大,持续投入不足,影响了省级示范校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的省级示范校设备完好率 低,可用的学生计算机数没有达到装配标准,老旧设备比例大,影响了应用的教学效果;有的省级示范校录播教室、电子交互白板(一体机)等新技术配备不足,影 响了“三通”建设的推进。
      (二)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和计划实施滞后,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有限
      部分省级示范校的学校广播网、互联网、校园电视台等没有进行有效融合,应用平台由多家企业开发和运维,处于条块化管理和运行,没有实现统一认证,管理效率不高,影响了学校内部和学校之间公共服务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省级示范校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尚未建立,标志性成果不够明显
学校创建工作依靠老经验、老办法,创新意识不强,没有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取得的示范引领性成果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
      (四)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教师信息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学校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短缺,一般都只能忙于网络日常运维服务,无暇顾及创新与提高;广大教师较之以往,虽然在计算机操作、ppt制作等方面的技能有明显提升,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能力等信息技术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快从使用到应用的转型。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推进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环境进一步完善
      各级政府应担负起明确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统筹协调推进的责任。教育系统内部认识要到位,形成合力,做好统筹推进。积极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新机制,充分发挥 企业资源配置和专业服务优势,有序推进辖区示范校软硬件配备的改造升级,满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需求。
      (二)加快做好学校平台与省市平台的对接工作,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按照“省级统筹设计重基础,市级突出重点强特色,县区保障服务促应用”的平台建设思路,由省级平台提供统一认证和数据接口,市、县级平台根据接口接入省级 平台,实现用户统一认证、空间互连互通和资源共建共享,避免平台重复建设和师生重复劳动。同时,加快构建省、市、县优质数字资源推送服务机制,真正做到为 教学一线服务,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国家和省级教育资源网上教学资源虽多但不容易找到,以及资源不好用、不适用的问题,推进优质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加强研究、培训、应用的联动,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实践融合
      根据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科教学需求,以问题研究为导向,以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实践融合为核心理念,通过培训入门、活动推进、教研深入、评估督促等方面的 联动,创新性解决学校管理和教学应用等方面问题,形成标志性成果,进一步发挥省级示范校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